在当代影视作品的广阔天地中,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思考,同时也映射出社会的多元面貌。近期,《繁花》入围白玉兰奖,这一消息在业界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。然而,随之而来的争议也不容忽视,尤其是关于该剧是否过于依赖“小时代式意淫”而忽视了写实能力的讨论。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现象,分析其背后的原因,并反思现代影视作品在追求艺术性与市场效益之间的平衡。
我们必须明确“小时代式意淫”这一概念。它源自郭敬明的《小时代》系列,指的是一种过度美化现实、追求奢华生活方式的叙事风格。在这种风格下,作品往往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,转而构建一个理想化的、甚至是脱离实际的世界。《繁花》在某些观众看来,似乎也陷入了这种风格的陷阱,其描绘的上流社会生活被批评为过于浮夸,缺乏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反映。
然而,影视作品的写实能力并非仅仅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复制上。写实,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手法,它要求作品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能贴近生活的真实面貌,同时又不失艺术加工的深度和广度。《繁花》虽然在某些方面被批评为过于理想化,但其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、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,也体现了一定的写实能力。因此,简单地将《繁花》归类为“小时代式意淫”的作品,未免过于片面。
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,为何现代影视作品中会出现这种写实与意淫的争议。一方面,这与市场需求有关。在商业化的影视市场中,追求高收视率和票房是制作方的首要目标。为了吸引观众,一些作品可能会选择更加夸张、戏剧化的表现手法,这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写实性。另一方面,这也与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有关。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,他们的作品自然会带有个人色彩,这种个性化表达有时会被误解为缺乏写实能力。
那么,如何平衡写实与意淫,使影视作品既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,又能保持艺术的真实性呢?创作者需要深入生活,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。只有真正理解并体验过生活的酸甜苦辣,才能在作品中准确传达出生活的真实感。其次,创作者应当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,不被市场所左右。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,它应当超越物质利益,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。观众也应当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,学会辨别作品的艺术价值,给予创作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。
《繁花》入围白玉兰奖,不仅是对该剧艺术成就的认可,也是对其在写实与意淫之间探索的一种鼓励。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它需要创作者的智慧和勇气,也需要观众的包容和理解。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,我们期待更多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作品出现,它们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,同时也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