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巧克力和酥油花》导演编剧陈颖心:这是一段寻找初心的旅程
从2010年萌生灵感到2024年全国上映,陈颖心创作电影《巧克力和酥油花》的过程可谓是“放下,但不放弃”,就像是最初的一次“行走”,治愈了自己一样,陈颖心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希望这部单纯、轻松的公路电影能够带领观众们开始灵魂的探索旅程,与内心展开一次执着与放下的深刻对话,从而找到自己的初心。
电影《巧克力和酥油花》由张冀监制,陈颖心导演、编剧,车永莉、黄俊鹏、孟滚、赵子毅主演,讲述了两个来自不同背景的12岁男孩在中国的西部高原上独自旅行时相遇。一个逃避压力,一个奔向未来,他们决定帮助彼此完成各自的旅程。而这段旅程的终点,无论两位少年是否实现了心愿,都收获了更为重要的东西。影片日前获得了第21届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受传媒关注儿童电影奖项,将于7月9日上映。
从北电毕业后的迷茫到寻找自我
《巧克力和酥油花》是陈颖心导演的第一部电影,也是她倾注多年心血的结晶,陈颖心透露,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缘起是因为“自我的迷茫”,“2008年,我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毕业,像许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,我成为了的‘三失人员’——失业、失意、失恋,这让我感觉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,在这种状态下,我决定暂时离开喧嚣的城市生活,去藏地清空自己。”
陈颖心从家乡成都出发,经过康定、色达,再到青海的果洛,最终到达塔尔寺。两个月的旅行,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大自然的治愈力量,也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创作,“大自然是开阔的,让人豁然开朗。白天的时候,蓝天特别透彻,到了夜晚,满天都是星星,仿佛触手可及,这个过程就像是与大自然重新连接,让人重新认识自己。”
除了自然之美,藏族人民的纯真和眼神中的光也给了她极大的触动,“这种纯粹和直接让我开始思考,面对同样一个问题,我会怎么想,从他们的角度又会怎么想,于是,我的脑中有了剧本的雏形,希望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一部电影中。“
影片中的唐宇作为城市里长大的孩子,由于父母、学业的压力而想逃离,然而,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。而来自甘孜的桑丹则有着坚定的信仰,就是去青海的塔尔寺做酥油花。两个看似没有交集的人生碰撞在一起,带来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。
就像是影片中“巧克力和酥油花”的意象一样,陈颖心以此来探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,以及现代人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如何保持精神的富足,“巧克力”象征着幸福、物质和浪漫,是城市少年唐宇的代名词;而“酥油花”则象征着精神、艺术和信念,指代执着追梦的甘孜少年桑丹。它们都是很美好的东西,但也都非常容易熔化掉。物质和精神本来就是一体两面,到底是精神更重要,还是物质更重要?这没有标准答案,没有谁对谁错,要看个人的理解,在人生不同的阶段,会有不同的平衡点。”
透过孩子的视角,展现了一个更加简单、纯粹、本真的世界
虽然主角是两位少年,但是《巧克力和酥油花》充满了深刻寓意,探讨了个人成长、家庭关系、初心与信念、教育与创造力等方方面面。两位出走的少年结伴而行的途中遇见了各种各样的大人,用他们的眼睛观察着世间的风景。陈颖心表示,之所以要让两个小男孩作为这趟心灵疗愈之旅的载体,是因为想透过孩子的视角,展现了一个更加简单、纯粹、本真的世界。
都说孩子和动物的电影最难拍,但陈颖心并不这样认为,“这两个孩子都是素人演员,也都非常有灵性,有自然的表现力,出演桑丹的孟滚眼神的透彻,一下就打动了我。我们当时就是在学校课间操的时候,让大家都排开,然后一个一个地选。孟滚不懂汉语,听不懂我在说什么,但是,我第二次跟他见面的时候,他已经把所有的台词都背下来了。“相对于藏族小演员的挑选,陈颖心笑说内地的小演员更难找,”我们在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中去寻找,但有的孩子都已经是一米七几的大个子了,后来,我是重翻演员资料的时候,发现了赵子毅,见面之后他即兴演了一段戏,还跳了一段舞,非常适合这个角色。“
陈颖心表示,自己作为编剧,非常了解角色,所以在选演员时比较“精准”,“这是一部‘作者型电影’,我对于演员会有什么样的反应,能够达到什么样的要求,都很清楚,我只要认他是这个角色,那么他的举手投足就都能呈现出来,也许这是我运气比较好,小演员们并没有经过什么培训,却能够自然地呈现出我希望表达的意图。”
对于影片的深入浅出,陈颖心表示,自己在拍摄的过程中,并没有绞尽脑汁地设计情节,相反,她就是想很轻松地把一些思考呈现出来,“我相信每一种现象,每一种事物,都是和合而成的,都是多面的,你只要让故事自然而然地生发,就一定会有很多面折射出来。”
希望电影能够把从容、淡定的态度传递给观众
陈颖心在2010年旅行之后两个月就形成了剧本的初稿,电影《巧克力和酥油花》导演编剧陈颖心:这是一段寻找初心的旅程但随后,影片创作遭遇了资金链断裂等诸多问题的困扰,2015年,陈颖心怀孕后,又开始从母亲的视角重新修改剧本,直到2019年,《巧克力和酥油花》进入正式拍摄阶段,陈颖心还在调整和改进剧本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,她笑说自己拍摄电影的波折过程,其实比电影本身还要戏剧化。
历经14年的时间,拍摄中的“停顿”也给影片注入了“时间感”,“那几年,我在北电学到的很多内容都在慢慢地消化”,陈颖心也感觉到了自己心态的转变与成长,“这部电影有那么多曲折,遇到一个困难,就停在那儿了,而一旦有了机会,我又接着往下去推进,然后又遇到困难了,就再放一放……但我一直没有放弃。等这部电影真正上映时,我不知道它是几日游,我也不会执着于一个结果,还是会尽力去做,就像是弘一法师曾经说的‘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’,所谓人生无悔,是因为尽力了。”
陈颖心也希望电影能够把这种从容、淡定的态度传递给观众,“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初心,就像是影片中讲述的那样,孩子承载了学业的压力和父母望子成龙的巨大压力,他们想要逃离。其实,在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,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,但是,等孩子稍微长大一点,很多家长就迷失了,把初心忘了,想的是孩子能不能出人头地、能不能比别人更优秀,这些因素有的是压力,有的是诱惑,很多人就被挟裹在这种焦虑和茫然中,日日消磨着思绪。很少有人能够在一天中拿出五分钟来静静地想一想,这些真的是我想追求的吗?“
“金句”的积累来自生活中的观察和纪录
“你们城里来的人,小孩像大人,大人又像小孩”、“开心是容易的,但幸福很难”、“你知道你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一个大人,而我不知道”,观众会发现,《巧克力和酥油花》的“金句”很多,充满了智慧和哲思。
陈颖心透露,这些“金句”都是生活中的积累,这是一个好习惯。女儿现在的学校就会每周让他们读完一本书后,找出书她认为的好词、好句子……这要是十几年下来,你想写不好文章都难!我和张冀都有这个习惯,经常会把生活中的感悟记下来,这在创作时往往就能帮得上。”
陈颖心透露,“你们城里来的人,小孩像大人,大人又像小孩”这个金句是著名编剧张冀贡献的,“作为该片监制,张冀在剧本创作阶段,一直保护着剧本,张冀跟我的风格并不相同,他非常擅长写对话,而我则更喜欢用画面而不是通过语言来叙事,张冀鼓励我坚持自己的风格,把想法落实好了,同样会出彩。"
陈颖心认为生活中的观察和纪录非常重要,“有一次,我们去朋友家聚餐,我们在这边吃饭,朋友两口子就在厨房里吵起来了,我就听着他们吵架,觉得太精彩了,我就赶紧记下来了,这些来自生活中的话语是编剧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,非常难得,编剧、导演就是应该有这种观察生活的能力,现在我坐在地铁上,周围都是一张张麻木的脸,都是戴着耳机、刷着小视频,但是,你还是会发现总有一些人会很独特,这些就是灵感,是‘金句’的源泉。”
而陈颖心的另一个“好习惯”也在拍摄时派上了用场,她每次看到美丽的风景,有特点的地势、建筑,都会拍下来,标注详细的地点,所以,在2010年,她前往藏区时,就算是坐着牛车经过的村落,她也都有备注,“这次在《巧克力和酥油花》勘景时,前期的选景并不尽如人意,我就跟制片主任说,跟着我走吧,我在2010年就找好了,最后,全片百分之六七十的景,都是我按照我之前的记录找的,而且,除了塔尔寺,并没有所谓的景区,雪山、林川、溪流,都很壮观,这些自然大美剧组一路走着,一路就拍下来了,而且热贡唐卡、塔尔寺酥油花、海南藏族成人礼等这些人文的艺术也被记录下来。”
对于拍摄途中的困难,陈颖心表示,一是高原反应,“还好,大家一个星期左右就适应了,而且随队的藏族医生也比较有经验,”而第二个困难是光线的千变万化,“高原真的是一天四季,拍一场戏,会被中断好多次。本来是大晴天,拍着拍着就开始下冰雹、下雨,片场预备了很多把打伞,我们就赶紧躲到伞里去,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可开心了。但是,光线怎么处理是麻烦事,近景的可以打光,远景的就要靠后期老师来调色。”
目前,《巧克力和酥油花》已经获得了德国施林格尔国际儿童电影节、第39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、澳门国际儿童电影节、瑞典马尔默国际儿童电影节等国际奖项的认可,陈颖心表示,最希望的还是让更多观众能够看到这部电影,“我是把自己的心路与感悟分享给大家,也希望观众都能够感受到我的创作初衷,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。“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肖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