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山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路净无泥,潇潇暮雨子规啼。”
雨后的乡间、原野散发着草木芬芳的气息,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美出了边际。
在精致的城市空间、在浪漫的山海之间感受了威海的“city范儿”,是否想要领略一下威海的另一面,“country范儿”呢?
“悠然见南山”的乡村田园。乡村,自古以来便是人们心灵的寄托。或许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过一个田园生活的梦想,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这种生活,那就是可以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。威海的传统古村落众多,每一处都独具特色且乡土气息浓郁,以文登区的“耕读大水特色乡村”文明实践展示带为例,这里有建在幽幽山谷和传统村落之间的威海设计谷,有独具胶东乡村气息和时代印记的耕读小镇,加之不断引进的露营、茶饮、团建等新业态,全方位满足了游人对精致“慢生活”的需求。一幢幢青瓦石墙的古朴老房、一畦畦果蔬飘香的菜园,处处散发出浓浓的乡愁乡韵,短暂告别城市的喧嚣,回到宁静闲适的乡村体验慢生活,在青山绿水、虫鸣鸟啼中卸下烦恼和压力,这样的田园生活,怎会不令人怦然心动?
“清泉石上流”的山野风光。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。”自然风光总给人以纯粹、清新之美感。威海境内地貌资源丰富,丘陵、山峦此起彼伏,河流、水库纵横交织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这片土地绝美的自然风光。比如昆嵛山脉文登境内的天然老子石像,栩栩如生、闻名遐迩,成为昆嵛山的一大奇观;再比如昆嵛山脚下的三瓣石村,村后的半山腰处巍然屹立着一块桃子型的巨石,巨石自石顶裂成三瓣,造型奇特如鬼斧神工;又如威海境内最大的水库米山水库,坝上远眺,一览高峡出平湖的壮阔,令人不禁想到苏轼的名句,“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。”
昆嵛山下王华卫摄
历久弥新、震撼心灵的红色遗迹。红色遗迹蕴涵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和宝贵的精神财富,打卡红色景点、追寻红色记忆、传承红色文化,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,威海具有深厚红色文旅资源禀赋。这里红色遗迹众多,大多散布在各个古村落里。文登天福山起义纪念馆,中共胶东特委旧址,乳山下石硼村的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,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梧桐庵村的昆嵛山红军展览馆……每一处遗迹都饱经沧桑,震撼人心。近年来,威海市全面开展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抢救保护利用工作,重点对胶东早期党组织建立及活动地、武装斗争和战斗遗址纪念地、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故居等红色印迹进行抢救保护,在传承红色薪火的同时,也为许多乡村的文旅发展增添了亮点,带动了一批乡村美起来、富起来。
原汁原味、独具特色的渔村风情。以石为墙、海草为顶,百年不腐、冬暖夏凉、独具胶东特色的海草房,记录着沿海渔家在这里生息劳作的厚重历史,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以荣成鸡鸣岛、东楮岛、烟墩角等海岛渔村为代表的胶东渔村至今保留着传统渔家风俗,走进参差错落的海草房,宛如进入了童话世界,威海,不?“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”,仿佛海边的世外桃源。住一次海草房民宿,尝一尝晒鲅鱼干、玉米面饼子等渔家美食,这既是威海的独特味道,也是这座城市的特有印象。每年冬天,还会有来自遥远西伯利亚的大天鹅来这一带栖息过冬,油画、摄影爱好者们在此写生、拍照,赋予了渔村浓郁的文艺气息。
海草房赵建华摄
毋庸置疑,威海很“city”,也同样很“country”。随着乡村旅游的热度持续攀升,我们也应当看到,推动乡村文旅的高质量发展仍然有不小的前景空间,在坐拥丰厚的资源禀赋的同时,我们更应该深层次考虑对资源的设计规划和开发利用,进一步让本土的乡村文旅品牌叫得响,让更多游客看得见、愿意来。
擦亮“原生态”底色。推窗见景、出门见绿、抬头见蓝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文旅最坚实的依托,擘画生态蓝图、追梦“诗与远方”是乡村文游最靓丽的底色。
一方面要把“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”的理念一以贯之,持之以恒对森林生态系统、水域生态系统、草地生态系统、耕地生态系统等实行整体保护、系统修复,加强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综合治理,让绿野有虫鸣鸟语、林间有溪水潺潺、菜畦有果蔬飘香,让田园牧歌的理想生活照进现实。
另一方面,新鲜、绿色、有机的原生态农产品也是推进农文旅融合的优势资源,要打好“绿色”“天然”这张牌,因地制宜打造高品质、高颜值农产品生产基地,让农业观光成为乡村游的新亮点。
深挖“原滋味”文化。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,发展乡村文旅,不仅要让乡村“颜值”出众,更要让“气质”卓然。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,许多人来到乡村,会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。
所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,要认真梳理本村的历史文脉,摸清“文化家底”,挖掘村民原生态的生产生活等乡村记忆,把乡土风貌、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。比如荣成的海草房,把建筑文化特色转化为发展优势,探寻跨越时空的情感对接点,以古村落的文化气息和美感,让游客置身于岁月酿出的乡愁间。

另外还要不断探索丰富新的文化载体。比如可以通过农耕文化展示、民间技艺、时令民俗、节庆活动、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彰显文化特色,还可以建设乡史文化馆,让游客在和老物件的亲密接触中咂摸乡土味道、触摸历史肌理,感受山乡巨变和时代印迹,增加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感,塑强乡村的文化品牌。
壮大“原产业”优势。一业兴,百业旺。将当地的优势产业转化为独特的文旅资源,同样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张新名片。
比如文登区张家产镇将当地的西洋参产业积极融入康养游文旅品牌,充分挖掘西洋参的养生价值和文化内涵,以“泉”资源,以“参”文化为载体,打造集康养美食、文化旅游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旅小镇,形成完善的文旅产业链,实现了由“美丽乡村”向“美丽经济”的华丽转变。
不图“大而全”,只做“精、专、深”,因地制宜、科学创意,将优势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机协调、融合发展,旅游产业将会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柱产业,品牌效应也会日益凸显。
古往今来,山水田园承载了人们共同的情感寄托,乡村乡韵沉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。当前,乡村旅游持续火热、广受青睐,呵护绿水青山,守住文化根脉,积极开拓创新,相信乡村旅游的前景必将更加广阔。
解锁威海的“另一面”,来威海感受一下这里的“country范儿”吧!
供稿:文登区委宣传部钱俊宏
编辑:于喆
审稿:谭艳华